为什么这5首是贝多芬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巴伦博伊姆演奏《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悲怆”》(录制于柏林贝多芬奏鸣曲全集演奏会现场)
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
以其前所未有的戏剧张力、
高超的作曲技法以及
丰富的哲学内含,成为钢琴奏鸣曲
中的“圣经”
在这32首中,有5首最出名
为什么是这5首?
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
最深沉的悲鸣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悲怆”》 Op.13 No.8
创作背景
说到《悲怆奏鸣曲》的起源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贝多芬最著名的一首奏鸣曲。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部分动机可能来源于1797-1798年冬天创作的弦乐三重奏op.9 no.3中的一些素材。
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18世纪晚期的“特征性奏鸣曲”,其中的一些创作手法采用了当时歌剧中的一些音乐表达方式,贝多芬将它们运用到了他的这首奏鸣曲中,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 上榜理由:有深度,情感复杂
从技术上来说,这首作品并不是贝多芬最难的奏鸣曲,但是它的情感和理性深度却使它成为了贝多芬最有挑战性的作品之一。比如作品开头的引子的情绪就很难把控,钢琴家需要去感受到这种深沉的,悲痛的情感,才能将它的气氛通过音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凝重之后的爆发更是需要超强的手指技术以及充沛的情感才能演奏好。
最静谧的情思
创作背景
“月光奏鸣曲”,最初来自劳特维·莱尔斯塔(Ludwig Rellstab)的小说Theador,小说中的人物曾将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描述为“月光照在湖面上的感觉”。不过,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贝多芬的这个乐章与夜晚有关。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在这个时期他曾写过两份长信告诉朋友关于他逐渐失去听力的感受。不过那一年的11月有一个情况肯定使他很高兴,那就是贝多芬的那位可爱的学生,他曾写道:“一位可爱的女孩爱我,我也爱她”,这个女孩就是吉利伊塔·格西亚蒂Giulietta Guicciardi(1784-1856)伯爵夫人,这首奏鸣曲就是献给她的。在1803年,伯爵夫人移居到了意大利。
◆ 上榜理由:最有诗意
这首作品最著名的,也是最赋有诗意的引起大家对于“月光”的联想的是第一乐章的Adagio(柔板),3连音的开头就铺设了一个朦胧且带有不安气氛的背景,这个3连音缓缓的持续,右手感人肺腑的旋律慢慢在这背景下铺陈开来,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静静的夜晚景象。也正是由于它的模糊但又如此优美,才能引来大家这么多的联想。
03 最绝望的痛哭 《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 No.2
创作背景
这是1802年受苏黎世一位出版商纳格力委托写的三首奏鸣曲中的第二首。这个草稿是在1802年左右,贝多芬在海里根施塔特,有些作者看到了这首作品的紧张情绪和贝多芬自己由于耳聋引起的绝望情绪的关联。
他希望通过在维也纳附近的安静小城镇里,以为修养6个月的时间可以摆脱耳聋的困扰,但是到8月他以及很清楚地感觉到没有任何减轻耳聋的迹象,在10月,他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表达了他绝望的心情。
◆ 上榜理由:走出人生最低谷
根据这首作品的创作时期,贝多芬是在得知自己的耳聋无法治愈并且出现绝望情绪时写下遗嘱的时候,把这首作品创作出来的。我们甚至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贝多芬内心充满了挣扎与绝望情绪的双重折磨。
关于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车尔尼曾说:“这是一个完美的奏鸣曲。统一的乐思和悲剧色彩,没有被插入大段的具艺术性的曲式,整个奏鸣曲充满浪漫情调和如画般的自然,即使演奏者的技术很一般,也会产生最伟大的效果。”
这种统一是由两个不同的乐思在整曲开端处展现,融合成一个复合的乐思,成为贝多芬所有奏鸣曲中最独具创新的一个乐章。快速变化的情绪唤起了持久的忧虑和不安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子第三乐章似乎得到了缓解,仿佛经历了种种内心的煎熬后灵魂的升华与解脱。
最伟大的杰作 《贝多芬F小调钢琴奏鸣曲“热情”》 Op.57
创作背景
据车尔尼说,这首奏鸣曲自1838年得到“热情”这一名称时,就一直被认为是贝多芬《楔槌键琴奏鸣曲》之前最出色的作品。根据草稿本中的位置,这首奏鸣曲可能于1805年早些时候创作。据说,末乐章的主题是贝多芬在同他一起去都柏林附近散步时想到的,当时贝多芬就住在那里。贝多芬习惯夏天住在维也纳郊区,而9月或10月回到市中心。
◆ 上榜理由:强烈的戏剧冲突
这部作品创作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他的深刻、复杂的乐思以及气魄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复的体现。评论界以及贝多芬自己都认为“热情”是一部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是告诉我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创造的音乐形象与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诗意的、悲剧的形象有相同的地方,都非常深刻、强烈地表现了一种使人惊叹不已的勇往直前“超人”的力量。
深刻的乐思揭示了伟大的人类悲剧;人生面临着迢迢的苦难之路;人生充满了矛盾和不停的探索;人生虽然最终是死亡,但这死亡不同于生物的自生自灭。罗曼·罗兰称赞道: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
05 最广博的视野 《贝多芬C大调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Op53
创作背景
这首奏鸣曲的创作应该始于1803年12月并且完成得相当快。这首作品在写完之后曾被评论说太长,经过贝多芬的修改后定稿,虽然已经缩短了结构,这首奏鸣曲仍是史无前例的长,完全称得上是“大奏鸣曲”的设计。它也被看成是几个月前写成的《英雄交响曲》的呼应,这首作品的音域也是极其的宽广,达到了a3(很高的音)。
这首奏鸣曲是献给费尔迪南·华尔斯坦伯爵的,他出生于维也纳,曾住波恩,正好是贝多芬住波恩的最后四年,是贝多芬最主要的赞助者和支持者。
◆ 上榜理由:变革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奏鸣曲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高峰的标志,它的创作时间与《英雄交响曲》近乎同一时期,作品的创作手法和篇幅都超过也以往的奏鸣曲。贝多芬试图用奏鸣曲这个体裁,来表达更多的想法,而并只是局限于个人情感上,这和他当时创作交响曲的思维十分的契合。
“华德斯坦”奏鸣曲就以极速且热情的开头第一乐章描绘了一幅欣欣向荣的画面,仿佛是春日万物的合唱,处处洋溢着愉悦,欢快的气氛。
第二乐章慢板乐章,以更广阔的视野来俯瞰大地,如同一个慢镜头从地面升起,缓缓离开地面,拍摄出大自然的静谧与平和。第三乐章总结了之前的素材,音乐流畅自然,浑然天成,跨度极大,贝多芬用粗狂的音乐线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他理想中的和谐自然的世界。
参考文献:《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巴里·库珀 编订